分卷阅读652
宣。王谏是工部尚书,李京是工部的人,又是他委派给梁心铭的,他去正合适。接下来,便要商议调兵遣将了。王谏立即告辞,不参与军政。靖康帝也没挽留他,任他走了。方无适看着王谏出去,欲言又止,然皇帝留下他商议军情,他又不好追出去说话,只低头沉吟。靖康帝往下方一扫,只忠义侯一人,想着再叫几个臣子来商议军情,然在心里把要找的人挨个地掂量了一番,发现竟再也找不出一个来,不由怔住。大靖文武并重,文臣武将各司其职,以往若有此类重大军情要商讨,白虎、朱雀和玄武三王肯定要进宫的。然眼下情形特殊。四灵一个靠不上。从永平末年开始,大靖便设四灵护国,如今,青龙王自立门户了,安国和大靖并立;白虎王疑似谋反,自然不能叫林世子来;未查明真相前,朱雀和玄武也不敢全心信任,所以也不能叫赵世子和张世子来。在这紧要关头,皇帝身边除了忠义侯,竟多一个都寻不出来。左右相、王谏他们?他们治理经济民政能力都强,但文臣插手军政终究不妥,也不能听书生纸上谈兵。兵部尚书马亮?谁知有没有被收买?……靖康帝不禁黯然。他意识到自己跟皇家太庙里供奉的历代先帝相比,能力不足,魄力也不够,想想若是英武帝遇见今日情形,必定能从容应对,而不似他这般抓不着头绪。他被乱臣贼子逼迫到如此境地,怎不激怒?一冲动就想传旨,将林子程打入天牢。仔细一想,又冷静下来。证据不足,万一弄错了,失之毫厘差之千里,那后果不是他能承受的。这跟之前对赵寅的处置是一个道理。方无适半天没听见动静,抬头一看,皇帝脸色又不好了,忙叫道:“皇上,该将三王召回京了。”靖康帝道:“召三王回京?”方无适重重点头道:“是!”靖康帝蹙眉道:“这……”三王中,只有一个人谋反,到底是不是白虎王,还需要进一步追查和搜集证据,才能一举歼灭。现在将人都召进京,打草惊蛇不说,万一敌国趁机发兵怎么办?方无适道:“皇上,少则十天半月,多则一月,王侍郎那里肯定有消息来,定能确定背后主谋。”靖康帝道:“十天能有消息吗?”方无适道:“应该不会太久的。”跟着又道:“但兵贵神速,我们要提前布置。京城距离边疆遥远,皇上不妨先下密旨,分别召三王进京护驾。恐怕圣旨还未到边疆,王侍郎的消息就来了。到时,皇上再下第二道圣旨,让其中两王带兵擒拿反贼。那时候,三王都在进京途中,若反贼提前有了布置,咱们也能及时应对,不至于耽搁了时机。——微臣猜那人定早有布置。”靖康帝眼睛一亮。现在无法调兵遣将,是因为还不能确定谋反者就是白虎王;一旦确认,朱雀和玄武就活了。不过,玄武王派侄儿挥军关内、逼近京城,靖康帝想起来还是不舒服,总觉得玄武王也蠢蠢欲动。方无适又道:“皇上也不必担忧北疆。西北玄武关,微臣有两个属下去年才调过去,任职副将军,可通消息;北疆朱雀王那里,严大人不是才来了奏折吗。”严大人,即严暮阳。靖康帝已不是刚登基那会儿了,已明白当年左端阳举荐严暮阳去北疆,有私心在里面,然严暮阳不负所托,到北疆后,尽心尽力,不仅将当地经济治理得有声有色,与安国的外交商贸也大有改观。第574章最年轻的正三品官半月前,严暮阳差遣属官和孙子严楚瑜进京面圣。他在给靖康帝的奏折中称:安国将在八月中旬派遣以青龙王为首的使团出使大靖,一为去太庙祭祖,二为商议两国和平共处,缔结兄弟。这次安皇封二皇子为青龙王来大靖祭祖,也是想让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能齐聚太庙,告慰太祖皇帝和英武帝在天之灵。他安国的国主原来就是青龙王,在大靖的国主面前是臣子,虽然现在不承认了,但此番青龙王前来大靖皇家太庙祭祖,却只能执臣子礼,这是说好的。能让安国退一步,严暮阳功不可没。北疆有朱雀王和严暮阳在,当无大碍。当然,也不排除严暮阳记恨被排挤,和朱雀王勾结谋反这个可能。若真是这样,那也是命中的劫数。眼下却要“疑人不用用人不疑”,身为帝王,若没一点识人的眼光,只管多疑猜忌,优柔寡断,绝难当大事。靖康帝又想到更深一层:玄武王和朱雀王的家眷子孙都在京城王府,等于人质,而白虎王的家眷却在荆州大巴山内,只有林子程一人在京,其中利害,一目了然。靖康帝把身形一正,目中射出坚定之色,沉声做出决断:“就按方爱卿说的,传旨密令三王进京。“再暗中解除赵世子幽禁令,命他随时候旨待命。“再命龙影卫将林世子暗中控制,严防他离京。“持朕虎符,传令西大营姜伟福,调五万兵马,护送传旨钦差去徽州,归世子方磐统领……”方无适连声答应“是”。又道:“皇上此举甚妥,派姜伟福去徽州,谨防反贼夺取江南。京城内有微臣守着,城外西大营还剩五万兵马,足以应对反贼突袭。”这是假设白虎王谋反是真,做出的最佳应对。白虎王在西疆,刚才密令三王进京,就是让玄武王和朱雀王节制他的。除此外,白虎王的老巢在荆州,也不知他在大巴山中畜养了多少兵马,首先要防止他们出兵攻占江南,第二要防止他出兵攻打京城。